1.7本名著简介

圣赫勒拿岛游记攻略,圣赫勒拿岛旅游安全吗

曾经叱咤风云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有一句关于中国名言,常见的引述是:“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这可能是拿破仑最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之一。那么历史上,拿破仑是否真说的原话如此,还是经流传变了样?又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呢?

当代各种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网文,都有不少关于这段话的考证,也不乏演义版本。其中中文资料中最为翔实可靠的,当属已故法国当代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如果从最原始的一手资料入手,则可以发现,拿破仑关于中国的相关言论,基本都是出自他的私人医生奥米拉的回忆录《来自圣赫勒拿岛之声》。但原文并无“睡狮”提法,属后人意会。

圣赫勒拿岛是拿破仑被英国等反法同盟国打败后的流放之地,奥米拉是当时给拿破仑指派的爱尔兰医生,后来成为了拿破仑的朋友,并在离岛后整理出版了拿破仑这段岁月的言论,即《来自圣赫勒拿岛之声》。这本书中,记载的拿破仑关于中国的言论主要有三段,都是与奥米拉医生的谈话,分别发生于1817年3月,5月和8月。内容是奥米拉谈论英国当时出使清廷,并在回国途中路过圣赫勒拿岛的阿美士德勋爵。

阿美士德勋爵的访华使团是英国继1792年派遣庞大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在20多年后又一次以促使中国对英开放通商为目的的使团。那么要说清这段历史背景,还要从马戛尔尼使团说起。

(一)马戛尔尼使团

1792年9月,英国政府派遣以马戛尔尼为正使,斯当东为副使,包括百余使团人员,加上水手共达700多人的使团,启程出使中国。这是西方国家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团,出使的名义是祝贺中国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英国打开与中国通商之路。使团带去了当时代表先进技术的前膛步枪,望远镜,天文仪器,钟表,还有一艘英国最强军舰(一等战列舰)的模型。

使团在1793年8月抵达中国,不久就为觐见皇帝的礼仪和清朝官员发生了争执。英国人极为不情愿行中国臣子见皇帝的三跪九叩大礼。马戛尔尼提出如果坚持用清朝的三跪九叩,那就要对英国国王给予同样大礼:要么找同级的清朝官员,在使团对皇帝施礼同时对英王画像施礼;要么向公众宣布,当清朝官员回访时,对英王也要三跪九叩。对这个办法清朝官员自然大为光火,不可能接受。经过一番争论后,总算达成了一个妥协的办法,英使改成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尽管在礼节问题上,英国使团总算保全了体面,但有关通商的实质问题却彻底落空。英使提出的开放少量贸易口岸,设使馆,税务优惠公开,及允许传教等请求被一口回绝。乾隆皇帝的思路很简单:天朝上国,该有的自己都有,用不着和外国贸易。而那些“奇巧”东西,咱也不稀罕。乾隆的敕书道:“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下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英使团败兴而返,倍受冷遇和被当番臣的屈辱,让一名使团人员发出“进入北京时象乞丐,居住时象囚犯,离开时象小偷”的夸张性感叹。同时,眼尖的英国人也看到了清朝自大下面真正的虚弱,马戛尔尼的游记中提到了中华文明从马可-波罗时代“不但没有提高,而且还有倒退,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当我们在科学艺术大发展时,他们相对欧洲退化成了半蛮荒”,在内政上,“几乎任何一年都不间断地有省份爆发起义”,“政府就是少数鞑靼贵族靠暴政统治着三亿中国人。” 这篇游记的官方版编辑者是使团的副使乔治.斯当东,他十二岁的儿子小斯当东也作为侍童成为使团的一员,这位小斯当东很聪明,在航海和行程中勤学中文,成为了使团中唯一大致通晓中文的人。二十三年后,这位当年的侍童,站在了当年父亲的位置上,成为了下一次英国使团的副使。

(二)蒂津使团

这中间有一个插曲。在马戛尔尼使团来访的一年后,荷兰派出一个7人的小型使团入北京朝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使团由以萨克.蒂津带领。蒂津当时是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现印尼)官员,他更早曾任驻日本商务全权代表,觐见过日本江户幕府将军。蒂津使团对礼仪采取的态度是“礼多人不怪”,包括三跪九叩也一律遵从。苦头是难免的,其中包括对乾隆皇帝赠宴的一条三百斤大鲟鱼,也要三跪九叩。接见的所受规格待遇倒也相对比英使团高,但使团也不乏人认为配不上其“付出”。这只是个基本以朝贺为目的的使团,但也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能见到中国皇帝的使团了。

蒂津使团中的翻译是常驻广州的法国人德-吉涅。德-吉涅回到法国后,在1808年发表了他的回忆。这时,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也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命令德-吉涅编撰一部汉-法-拉丁文字典。这部字典耗时5年多完成,基本是以一个世纪前,格莱莫纳编写的汉-拉丁字典为基础。

(三)阿美士德使团

英国在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二十多年后,又一次派出了大型使团。在这两次出使间隔二十多年里,欧洲处于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十数年间,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在欧洲纵横,几乎战无不胜。英国作为法国的主要敌手,很担心海外的商业重地落入法国之手。为此英国军队两次占据葡萄牙领地澳门,以预防法国的威胁,但和中国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张。

经过多年的战争,拿破仑终于被列强击败。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标志着拿破仑军事政治生涯的结束,战败后的拿破仑被流放到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这时的英国在欧洲的影响更加强大,国势日上,对扩大世界范围市场的需求也更强。阿美士德勋爵的使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启程的。使团的主要使命是敦请清政府废除多年用来“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公行制,多开通商口岸,扩大贸易自由等。

使团的正使阿美士德是将门之后,他父亲是威廉.阿美士德中将,一个叔父是海军上将,另一个叔父则是英国在七年战争中的名将陆军元帅杰夫里.阿美士德男爵。因叔父杰夫里.阿美士德元帅无后,他便成为其的爵位继承人。受叔父影响,他很早就对外交有浓厚兴趣,在拿破仑时代也曾担任过外交使节。他的副使之一就是当年马戛尔尼使团副使之子,当年使团的小侍童,小斯当东爵士。经过二十多年历练,这位当年侍童已经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特别委员会主席,也是个地道的中国通。

使团1816年2月出发,7月到达广州,8月到达天津。如同上次,马上又和清方官员为觐见礼仪问题闹起了争执。清方坚持要求要向当朝皇帝嘉庆帝行三跪九叩大礼,阿美士德只愿意代之以脱帽三次,鞠躬九次。双方僵持不下,使团只得滞留北京城外通州。

这期间,清廷官员继续劝说阿美士德接受三跪九叩。副使小斯当东等对此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有损英国尊严。阿美士德出发前,英政府曾表示如果有必要可在礼仪方面做些妥协,但阿美士德考虑后,还是决定以荣誉为重。但使命也是要尽力完成,于是阿美士德提出改为单膝下跪低头三次,重复三遍。

清廷官员见抝不过,只好到嘉庆皇帝那里打马虎眼,称洋人“起跪颇不自然,尚堪成礼”,并已演习叩头多次。嘉庆闻讯打算召见。但使团匆匆连夜赶路进北京,一路风尘,疲惫不堪,载运官服和国书的车辆也没跟上。阿美士德要求休息后再说,不料负责引见的官员自作聪明向嘉庆谎称英使生病,反惹了皇帝龙颜。一怒之下,嘉庆帝下令驱逐使团。虽然后来嘉庆帝搞清了原委,在回程给了使团较高礼遇,也放宽了一些对英商的限制。可因最终使团连皇帝面也没见上,多数要求更是落空,使英国人愤懑不已。

阿美士德使团的回航也很不顺,1817年1月28日自澳门返航。船沉了一次,还遭遇了海盗。6月底才到达拿破仑的流放地圣赫勒拿岛。不过,消息比人快,3 月份左右,阿美士德的经历和要抵达圣赫勒拿岛的讯息就早已传到了拿破仑耳中。他在阿美士德到达前和离开后,和私人医生爱尔兰人奥米拉就这个事件作了三段精彩的谈话,当然,由于岛上得到的消息不尽全面,评论中部分细节未必尽然,而且作为英国的宿敌,评论中也有拿英国人“开涮”的成分。至于阿美士德到达小岛停留时,拿破仑并未对他本人做深入交谈,可能是不想当面给这位倒霉的使节伤口上撒盐。

(四)拿破仑的三段点评

第一次拿破仑与奥米拉的对话是在阿美士德到达前三个月。

1817年3月25日(译自奥米拉医生回忆):

我告诉皇帝,阿美士德勋爵(最近出使中国的英国使臣)过些日子将要到达这里。他说,他认为英国的大臣们没有事先命令他遵从出使国习俗是错误的,要么就干脆不该派他去。我指出,如果阿美士德同意屈从于被要求的礼节,英国人会认为这是对国家的侮辱。如果在这一点上作了让步,中国人也许还不会满足,还可能会要求诸如日本人要求过的,并被荷兰人很丢脸地遵从过的礼节。除此以外,阿美士德勋爵已经同意向中国皇帝行与觐见英国国王相同的礼。拿破仑回答:“这是两回事。一种只是仪式,由国家高层人士对首脑施礼。另一种是一个国家专门用来叫外国人卑躬屈膝的。按我意见,不管一国是怎样的习俗,只要是国家重要官员对首脑的礼节,外国人跟着做就不丢脸。不同国家有不同习俗,在英国,你们在宫廷吻国王的手,这要在法国就会被认为荒谬,谁这么做会成大众笑柄。可法国大使到了英国一样这么施礼,也不觉得有失体面。在英国,要是几百年前,国王要人跪着侍奉,这类礼节现在西班牙还有。在罗马,你吻教皇的脚趾,但这也不是失体面的。一个人到另一个国家,就该入乡随俗。阿美士德勋爵无论施用何种礼节,只要是高级官员对中国皇帝的礼节,就是不失体面的。你说他愿意向中国皇帝行如同见英国国王的礼节,但你们没权力派人到中国告诉他们因为某种礼节英国用,就必须遵从这种礼节。举个假设性的例子,如果英国的习惯不是吻国王的手,而是国王的屁股。是不是也要让中国皇帝脱裤子呢?"

这段话伴随着形象夸张的动作,我不禁捧腹大笑。皇帝也幽默地笑起来。

“如果我”他继续说:“要派使臣去中国,我就命令他先从中国高级官员那里熟悉在皇帝面前的礼仪,如果被要求,就让他服从同样礼节,而不节外生枝。现在,你们因为干了件蠢事,可能失去一个国家的友谊,失去巨大的商业利益。”我说,我们可以用几艘战舰,轻易强迫中国应允更优厚的条件。比如,我们可以用一些巡洋舰停泊在合适封锁地点,断绝他们的盐供应。拿破仑回答:“和中国那种拥有雄厚资源的庞大帝国进行战争,是许多年里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了。你们开始无疑会获得成功,俘获他们的船只,摧毁他们的商业。但你们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他们会被迫想方设法反抗你们,保卫自己。他们会想到,并且会说:为什么我们要受来自那么远地方人的欺压,让他们为所欲为?我们必须使我们自己和这个国家一样强。我们必须造船,我们必须在船上装上大炮,我们要有和他们一样的装备。”皇帝继续说:“他们还会,从法国和美国找来工匠和造船师,甚至去伦敦找。他们会建成一支舰队,然后或早或晚,打败你们。”

1817年5月27日(译自奥米拉医生回忆): - 拿破仑病情好转,只是右腮依然肿胀。和他作了关于使臣问题的交谈。“如果,”他说,“给中国最高官员一百万法郎,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因为那个使团不是代表国家的荣誉。它是,也应该是,被更多看作商业事务的,而非直接影响国家。它实际上是英国茶商派到中国的使臣,所以靠收买就能名利双收。另外,当你派使臣和蛮人打交道,你必须取悦他们和依从他们的习惯。他们不会找你。他们既不会派使臣回访你,也不会请求你派任何人。现在,英国可能会损失了巨大商业利益,而且结果也许是和中国发生战争。如果我是个英国人,我会认为鼓动和中国战争的人是国家当前最危险的敌人。你们最终会被打败,也许一场印度的革命也会随之而来。”

1817年6月27日,阿美士德抵达圣赫勒拿岛。一些文章常把拿破仑3月和奥米拉的对话,当成和阿美士德谈话。事实上,拿破仑和阿美士德本人谈的基本属于家常,并未发表实际意见。

1817年7月1日,阿美士德拜会拿破仑。

(引自:停滞的帝国(佩雷菲特)第八十五章-圣赫勒拿岛上战俘的忠告)

阿美士德勋爵单独会见时没有任何别人参加,除了他本人外也没有人介绍过。下面是他说的情况:

“我面前就是这位非凡的人。他上身穿一件绿色礼服,下面是一条白裤子,腿上是丝绸的袜子和带结的鞋子。胳膊下夹着一顶三角帽。胸前佩戴着荣誉军团的勋章。以前我见过有画把他画得有些虚胖;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他有些肥胖,脖子很短;但四肢很匀称,我认为他还能经常进行锻炼。他的目光冷酷敏锐,他说话就活跃起来。谈话主要涉及四个主题:我的经历、中国、在岛上他受到的待遇以及欧洲政治。”

谈到中国时,皇帝没有批评阿美士德的做法:“他问到我在北京的情况,打听了鞑靼的礼节。但他并没有像我准备的那样就我屈从的可能性发表任何意见……后来他问我在中国旅行的情况。关于他自己在岛上的命运,他不愿使我们为难,我已经要就使命的失败向政府作出汇报,如再要我额外带口信就太过分了……接着他让人请埃利斯进来……其余的随从人员很快也进入了大厅……他对每人都说话,包括我的侄儿杰弗。他觉得他脸蛋漂亮(原文为法语),问了问他从中国旅行后带些什么东西回家。

1817年7月2日 阿美士德离岛。

1817年8月26日(译自奥米拉医生回忆): 拿破仑对我们派往中国的使团发表了以下见解。

“据说,你们的使臣马戛尔尼勋爵在1793年曾被迫行了叩头礼,如果不这样他不会受到接见。你们派遣阿美士德的大臣必然已经预见到了礼节上的困难。既然已经预见到,就应该授权他服从当地礼节。而且似乎他个人意见是遵从当地习惯,是受了错误意见的误导才拒绝的。”

“一个有很多人相信的谬误就是:使臣代表君主。但使臣不代表他的君主,实际上他签的协定经批准前没有什么效力。至于使臣在礼仪上的等级,就没有君主把他们当成平级的先例,没有必须回访,没有必须给他们让路,也没有给过相当于外国君主该得的其他待遇。”…….

“马戛尔尼勋爵,或好象是阿美士德勋爵,想用个俄国人也曾试探过的办法。他们建议找一个平级的清朝官员,应该同时想英国国王画像磕头。或者公开宣布中国朝廷如果派使去英国,也必须行叩头礼。中国拒绝了这个建议,是有充分理由的。如果中国使臣在伦敦被接见,他没权行叩头礼,而是应该向英国国王行如英国的亲王,朝臣,或嘉德骑士的受接见礼节。也就是说英国版的叩头。”……

“你们的使臣让你们损失了数十万英镑。金钱丢掉的同时,换来的可能是中国和你们国家的根本分歧和敌意。所有这些都是荒谬的误解造成的。应该尊重另一个国家的习惯时,你们认为自己的习俗更高等。应该给一个伟大外国君主表示的敬重的礼仪,变成了用你们国家的一套。”……

“你说你们可以用海上武力吓倒他们,借此迫使中国人服从欧洲礼仪。这是个疯狂的想法。你们绝对打错了算盘,如果这样你们会促使一个两亿人的国家武装起来,为了自卫去造舰队来对付你们。到最后不幸的结局是,你们国家每个有理智的人都会认为拒绝叩头是不明智的事。”

(五)结语

英国使团两次出使中国,是两种不同文化,观念和体制的碰撞。拥有海洋霸权的新生代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和老大帝国大清,彼此可以说谁看对方都不顺眼。礼节之争只是缩影之一。英国人的理念是“三次下跪,伏地,每次叩头三次”的三跪九叩是对臣子或藩属的,象征皇帝无上权威。作为平等国家应拒绝。拿破仑则以“入乡随俗”,“使臣并非代表国家荣誉”,指出英国人小题大做。事实上,阿美士德最后还是差点在折衷路线下受了接见,因为其他阴差阳错凑一起而触犯了龙颜,才失去觐见机会。不过就算见到了皇帝,由于对贸易交流认识等分歧和差异,谈成功希望也不大。

对英国可能采取武力威胁,拿破仑站在中国一边,颇有预见性地指出这反而会加快中国的觉醒。虽然原文中没有“中国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但基本意思是相近的。只是这个觉醒的过程要漫长和复杂曲折得多。

7本名著简介

转自知乎,看这篇文章

曾经叱咤风云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有一句关于中国名言,常见的引述是:“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这可能是拿破仑最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之一。那么历史上,拿破仑是否真说的原话如此,还是经流传变了样?又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呢?

当代各种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网文,都有不少关于这段话的考证,也不乏演义版本。其中中文资料中最为翔实可靠的,当属已故法国当代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如果从最原始的一手资料入手,则可以发现,拿破仑关于中国的相关言论,基本都是出自他的私人医生奥米拉的回忆录《来自圣赫勒拿岛之声》。但原文并无“睡狮”提法,属后人意会。

圣赫勒拿岛是拿破仑被英国等反法同盟国打败后的流放之地,奥米拉是当时给拿破仑指派的爱尔兰医生,后来成为了拿破仑的朋友,并在离岛后整理出版了拿破仑这段岁月的言论,即《来自圣赫勒拿岛之声》。这本书中,记载的拿破仑关于中国的言论主要有三段,都是与奥米拉医生的谈话,分别发生于1817年3月,5月和8月。内容是奥米拉谈论英国当时出使清廷,并在回国途中路过圣赫勒拿岛的阿美士德勋爵。

阿美士德勋爵的访华使团是英国继1792年派遣庞大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在20多年后又一次以促使中国对英开放通商为目的的使团。那么要说清这段历史背景,还要从马戛尔尼使团说起。

(一)马戛尔尼使团

1792年9月,英国政府派遣以马戛尔尼为正使,斯当东为副使,包括百余使团人员,加上水手共达700多人的使团,启程出使中国。这是西方国家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团,出使的名义是祝贺中国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英国打开与中国通商之路。使团带去了当时代表先进技术的前膛步枪,望远镜,天文仪器,钟表,还有一艘英国最强军舰(一等战列舰)的模型。

使团在1793年8月抵达中国,不久就为觐见皇帝的礼仪和清朝官员发生了争执。英国人极为不情愿行中国臣子见皇帝的三跪九叩大礼。马戛尔尼提出如果坚持用清朝的三跪九叩,那就要对英国国王给予同样大礼:要么找同级的清朝官员,在使团对皇帝施礼同时对英王画像施礼;要么向公众宣布,当清朝官员回访时,对英王也要三跪九叩。对这个办法清朝官员自然大为光火,不可能接受。经过一番争论后,总算达成了一个妥协的办法,英使改成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尽管在礼节问题上,英国使团总算保全了体面,但有关通商的实质问题却彻底落空。英使提出的开放少量贸易口岸,设使馆,税务优惠公开,及允许传教等请求被一口回绝。乾隆皇帝的思路很简单:天朝上国,该有的自己都有,用不着和外国贸易。而那些“奇巧”东西,咱也不稀罕。乾隆的敕书道:“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下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英使团败兴而返,倍受冷遇和被当番臣的屈辱,让一名使团人员发出“进入北京时象乞丐,居住时象囚犯,离开时象小偷”的夸张性感叹。同时,眼尖的英国人也看到了清朝自大下面真正的虚弱,马戛尔尼的游记中提到了中华文明从马可-波罗时代“不但没有提高,而且还有倒退,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当我们在科学艺术大发展时,他们相对欧洲退化成了半蛮荒”,在内政上,“几乎任何一年都不间断地有省份爆发起义”,“政府就是少数鞑靼贵族靠暴政统治着三亿中国人。” 这篇游记的官方版编辑者是使团的副使乔治.斯当东,他十二岁的儿子小斯当东也作为侍童成为使团的一员,这位小斯当东很聪明,在航海和行程中勤学中文,成为了使团中唯一大致通晓中文的人。二十三年后,这位当年的侍童,站在了当年父亲的位置上,成为了下一次英国使团的副使。

(二)蒂津使团

这中间有一个插曲。在马戛尔尼使团来访的一年后,荷兰派出一个7人的小型使团入北京朝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使团由以萨克.蒂津带领。蒂津当时是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现印尼)官员,他更早曾任驻日本商务全权代表,觐见过日本江户幕府将军。蒂津使团对礼仪采取的态度是“礼多人不怪”,包括三跪九叩也一律遵从。苦头是难免的,其中包括对乾隆皇帝赠宴的一条三百斤大鲟鱼,也要三跪九叩。接见的所受规格待遇倒也相对比英使团高,但使团也不乏人认为配不上其“付出”。这只是个基本以朝贺为目的的使团,但也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能见到中国皇帝的使团了。

蒂津使团中的翻译是常驻广州的法国人德-吉涅。德-吉涅回到法国后,在1808年发表了他的回忆。这时,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也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命令德-吉涅编撰一部汉-法-拉丁文字典。这部字典耗时5年多完成,基本是以一个世纪前,格莱莫纳编写的汉-拉丁字典为基础。

(三)阿美士德使团

英国在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二十多年后,又一次派出了大型使团。在这两次出使间隔二十多年里,欧洲处于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十数年间,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在欧洲纵横,几乎战无不胜。英国作为法国的主要敌手,很担心海外的商业重地落入法国之手。为此英国军队两次占据葡萄牙领地澳门,以预防法国的威胁,但和中国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张。

经过多年的战争,拿破仑终于被列强击败。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标志着拿破仑军事政治生涯的结束,战败后的拿破仑被流放到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这时的英国在欧洲的影响更加强大,国势日上,对扩大世界范围市场的需求也更强。阿美士德勋爵的使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启程的。使团的主要使命是敦请清政府废除多年用来“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公行制,多开通商口岸,扩大贸易自由等。

使团的正使阿美士德是将门之后,他父亲是威廉.阿美士德中将,一个叔父是海军上将,另一个叔父则是英国在七年战争中的名将陆军元帅杰夫里.阿美士德男爵。因叔父杰夫里.阿美士德元帅无后,他便成为其的爵位继承人。受叔父影响,他很早就对外交有浓厚兴趣,在拿破仑时代也曾担任过外交使节。他的副使之一就是当年马戛尔尼使团副使之子,当年使团的小侍童,小斯当东爵士。经过二十多年历练,这位当年侍童已经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特别委员会主席,也是个地道的中国通。

使团1816年2月出发,7月到达广州,8月到达天津。如同上次,马上又和清方官员为觐见礼仪问题闹起了争执。清方坚持要求要向当朝皇帝嘉庆帝行三跪九叩大礼,阿美士德只愿意代之以脱帽三次,鞠躬九次。双方僵持不下,使团只得滞留北京城外通州。

这期间,清廷官员继续劝说阿美士德接受三跪九叩。副使小斯当东等对此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有损英国尊严。阿美士德出发前,英政府曾表示如果有必要可在礼仪方面做些妥协,但阿美士德考虑后,还是决定以荣誉为重。但使命也是要尽力完成,于是阿美士德提出改为单膝下跪低头三次,重复三遍。

清廷官员见抝不过,只好到嘉庆皇帝那里打马虎眼,称洋人“起跪颇不自然,尚堪成礼”,并已演习叩头多次。嘉庆闻讯打算召见。但使团匆匆连夜赶路进北京,一路风尘,疲惫不堪,载运官服和国书的车辆也没跟上。阿美士德要求休息后再说,不料负责引见的官员自作聪明向嘉庆谎称英使生病,反惹了皇帝龙颜。一怒之下,嘉庆帝下令驱逐使团。虽然后来嘉庆帝搞清了原委,在回程给了使团较高礼遇,也放宽了一些对英商的限制。可因最终使团连皇帝面也没见上,多数要求更是落空,使英国人愤懑不已。

阿美士德使团的回航也很不顺,1817年1月28日自澳门返航。船沉了一次,还遭遇了海盗。6月底才到达拿破仑的流放地圣赫勒拿岛。不过,消息比人快,3 月份左右,阿美士德的经历和要抵达圣赫勒拿岛的讯息就早已传到了拿破仑耳中。他在阿美士德到达前和离开后,和私人医生爱尔兰人奥米拉就这个事件作了三段精彩的谈话,当然,由于岛上得到的消息不尽全面,评论中部分细节未必尽然,而且作为英国的宿敌,评论中也有拿英国人“开涮”的成分。至于阿美士德到达小岛停留时,拿破仑并未对他本人做深入交谈,可能是不想当面给这位倒霉的使节伤口上撒盐。

(四)拿破仑的三段点评

第一次拿破仑与奥米拉的对话是在阿美士德到达前三个月。

1817年3月25日(译自奥米拉医生回忆):

我告诉皇帝,阿美士德勋爵(最近出使中国的英国使臣)过些日子将要到达这里。他说,他认为英国的大臣们没有事先命令他遵从出使国习俗是错误的,要么就干脆不该派他去。我指出,如果阿美士德同意屈从于被要求的礼节,英国人会认为这是对国家的侮辱。如果在这一点上作了让步,中国人也许还不会满足,还可能会要求诸如日本人要求过的,并被荷兰人很丢脸地遵从过的礼节。除此以外,阿美士德勋爵已经同意向中国皇帝行与觐见英国国王相同的礼。拿破仑回答:“这是两回事。一种只是仪式,由国家高层人士对首脑施礼。另一种是一个国家专门用来叫外国人卑躬屈膝的。按我意见,不管一国是怎样的习俗,只要是国家重要官员对首脑的礼节,外国人跟着做就不丢脸。不同国家有不同习俗,在英国,你们在宫廷吻国王的手,这要在法国就会被认为荒谬,谁这么做会成大众笑柄。可法国大使到了英国一样这么施礼,也不觉得有失体面。在英国,要是几百年前,国王要人跪着侍奉,这类礼节现在西班牙还有。在罗马,你吻教皇的脚趾,但这也不是失体面的。一个人到另一个国家,就该入乡随俗。阿美士德勋爵无论施用何种礼节,只要是高级官员对中国皇帝的礼节,就是不失体面的。你说他愿意向中国皇帝行如同见英国国王的礼节,但你们没权力派人到中国告诉他们因为某种礼节英国用,就必须遵从这种礼节。举个假设性的例子,如果英国的习惯不是吻国王的手,而是国王的屁股。是不是也要让中国皇帝脱裤子呢?"

这段话伴随着形象夸张的动作,我不禁捧腹大笑。皇帝也幽默地笑起来。

“如果我”他继续说:“要派使臣去中国,我就命令他先从中国高级官员那里熟悉在皇帝面前的礼仪,如果被要求,就让他服从同样礼节,而不节外生枝。现在,你们因为干了件蠢事,可能失去一个国家的友谊,失去巨大的商业利益。”我说,我们可以用几艘战舰,轻易强迫中国应允更优厚的条件。比如,我们可以用一些巡洋舰停泊在合适封锁地点,断绝他们的盐供应。拿破仑回答:“和中国那种拥有雄厚资源的庞大帝国进行战争,是许多年里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了。你们开始无疑会获得成功,俘获他们的船只,摧毁他们的商业。但你们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他们会被迫想方设法反抗你们,保卫自己。他们会想到,并且会说:为什么我们要受来自那么远地方人的欺压,让他们为所欲为?我们必须使我们自己和这个国家一样强。我们必须造船,我们必须在船上装上大炮,我们要有和他们一样的装备。”皇帝继续说:“他们还会,从法国和美国找来工匠和造船师,甚至去伦敦找。他们会建成一支舰队,然后或早或晚,打败你们。”

1817年5月27日(译自奥米拉医生回忆): - 拿破仑病情好转,只是右腮依然肿胀。和他作了关于使臣问题的交谈。“如果,”他说,“给中国最高官员一百万法郎,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因为那个使团不是代表国家的荣誉。它是,也应该是,被更多看作商业事务的,而非直接影响国家。它实际上是英国茶商派到中国的使臣,所以靠收买就能名利双收。另外,当你派使臣和蛮人打交道,你必须取悦他们和依从他们的习惯。他们不会找你。他们既不会派使臣回访你,也不会请求你派任何人。现在,英国可能会损失了巨大商业利益,而且结果也许是和中国发生战争。如果我是个英国人,我会认为鼓动和中国战争的人是国家当前最危险的敌人。你们最终会被打败,也许一场印度的革命也会随之而来。”

1817年6月27日,阿美士德抵达圣赫勒拿岛。一些文章常把拿破仑3月和奥米拉的对话,当成和阿美士德谈话。事实上,拿破仑和阿美士德本人谈的基本属于家常,并未发表实际意见。

1817年7月1日,阿美士德拜会拿破仑。

(引自:停滞的帝国(佩雷菲特)第八十五章-圣赫勒拿岛上战俘的忠告)

阿美士德勋爵单独会见时没有任何别人参加,除了他本人外也没有人介绍过。下面是他说的情况:

“我面前就是这位非凡的人。他上身穿一件绿色礼服,下面是一条白裤子,腿上是丝绸的袜子和带结的鞋子。胳膊下夹着一顶三角帽。胸前佩戴着荣誉军团的勋章。以前我见过有画把他画得有些虚胖;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他有些肥胖,脖子很短;但四肢很匀称,我认为他还能经常进行锻炼。他的目光冷酷敏锐,他说话就活跃起来。谈话主要涉及四个主题:我的经历、中国、在岛上他受到的待遇以及欧洲政治。”

谈到中国时,皇帝没有批评阿美士德的做法:“他问到我在北京的情况,打听了鞑靼的礼节。但他并没有像我准备的那样就我屈从的可能性发表任何意见……后来他问我在中国旅行的情况。关于他自己在岛上的命运,他不愿使我们为难,我已经要就使命的失败向政府作出汇报,如再要我额外带口信就太过分了……接着他让人请埃利斯进来……其余的随从人员很快也进入了大厅……他对每人都说话,包括我的侄儿杰弗。他觉得他脸蛋漂亮(原文为法语),问了问他从中国旅行后带些什么东西回家。

1817年7月2日 阿美士德离岛。

1817年8月26日(译自奥米拉医生回忆): 拿破仑对我们派往中国的使团发表了以下见解。

“据说,你们的使臣马戛尔尼勋爵在1793年曾被迫行了叩头礼,如果不这样他不会受到接见。你们派遣阿美士德的大臣必然已经预见到了礼节上的困难。既然已经预见到,就应该授权他服从当地礼节。而且似乎他个人意见是遵从当地习惯,是受了错误意见的误导才拒绝的。”

“一个有很多人相信的谬误就是:使臣代表君主。但使臣不代表他的君主,实际上他签的协定经批准前没有什么效力。至于使臣在礼仪上的等级,就没有君主把他们当成平级的先例,没有必须回访,没有必须给他们让路,也没有给过相当于外国君主该得的其他待遇。”…….

“马戛尔尼勋爵,或好象是阿美士德勋爵,想用个俄国人也曾试探过的办法。他们建议找一个平级的清朝官员,应该同时想英国国王画像磕头。或者公开宣布中国朝廷如果派使去英国,也必须行叩头礼。中国拒绝了这个建议,是有充分理由的。如果中国使臣在伦敦被接见,他没权行叩头礼,而是应该向英国国王行如英国的亲王,朝臣,或嘉德骑士的受接见礼节。也就是说英国版的叩头。”……

“你们的使臣让你们损失了数十万英镑。金钱丢掉的同时,换来的可能是中国和你们国家的根本分歧和敌意。所有这些都是荒谬的误解造成的。应该尊重另一个国家的习惯时,你们认为自己的习俗更高等。应该给一个伟大外国君主表示的敬重的礼仪,变成了用你们国家的一套。”……

“你说你们可以用海上武力吓倒他们,借此迫使中国人服从欧洲礼仪。这是个疯狂的想法。你们绝对打错了算盘,如果这样你们会促使一个两亿人的国家武装起来,为了自卫去造舰队来对付你们。到最后不幸的结局是,你们国家每个有理智的人都会认为拒绝叩头是不明智的事。”

(五)结语

英国使团两次出使中国,是两种不同文化,观念和体制的碰撞。拥有海洋霸权的新生代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和老大帝国大清,彼此可以说谁看对方都不顺眼。礼节之争只是缩影之一。英国人的理念是“三次下跪,伏地,每次叩头三次”的三跪九叩是对臣子或藩属的,象征皇帝无上权威。作为平等国家应拒绝。拿破仑则以“入乡随俗”,“使臣并非代表国家荣誉”,指出英国人小题大做。事实上,阿美士德最后还是差点在折衷路线下受了接见,因为其他阴差阳错凑一起而触犯了龙颜,才失去觐见机会。不过就算见到了皇帝,由于对贸易交流认识等分歧和差异,谈成功希望也不大。

对英国可能采取武力威胁,拿破仑站在中国一边,颇有预见性地指出这反而会加快中国的觉醒。虽然原文中没有“中国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但基本意思是相近的。只是这个觉醒的过程要漫长和复杂曲折得多。

1-《简爱》(Jane Eyre),是19世纪的英国文学名著,1847年出版,作者是英国的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

故事中的女主角简爱是个孤女,从小被寄养在盖茨海德庄园舅妈里德太太家,笼罩在被舅母虐待的阴影下,十岁那年被送进了罗伍德孤儿院,院长是个自私残忍的人,经历了种种折磨,她的好友海伦死于流行病;但她靠著坚强的意志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孤儿院当了两年教师,但她受不了那里的孤寂,于是受聘于桑费尔德庄园。庄园的主人罗彻斯特是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的人,他和简经常为某种思想新辩论不休,但两人却逐渐漫生情愫。有一天里德太太派人来找简,说她病危要见简一面。见面时,里德太太给她一封信,这封信是三年前简的叔父寄来的,向她打听简爱的消息,并把自己的遗产交给简。里德太太谎称简爱在孤儿院病死了,临终前里德太太终于良心发现把真相告诉简。罗彻斯特向她求婚,简答应了,并高兴地准备婚礼,后来婚礼上却发现罗彻斯特已经有合法妻子。简爱伤心的离开了桑费尔德庄园。她花光了所有积蓄,沿途乞讨,最后晕倒在牧师圣约翰家门前,被圣约翰和他的两个妹妹救醒。并且帮助她找到教师的工作。后来圣约翰发现简是他的表妹,向她求婚,但简爱没答应。简回到桑费尔德庄园时,整个庄园变成一片废墟。罗彻斯特为了救妻子,被烧瞎了双眼,孤苦无依,简爱跟罗终于结婚,生了一个小孩,后来罗彻斯特治好了一个眼睛。

2-《飘》(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出版于1936年的美国小说,作者为玛格丽特·米契尔,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这本小说是其作者活着时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但它成了美国史上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

米切尔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乔治亚女性思嘉丽·欧哈拉,讲述她与朋友,家人,情人在美国内战前,美国内战时期,和战后重建时期的生活。同时也讲述了斯佳丽与瑞德间的爱情故事。

3-《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一部写实主义小说,书名的小标题为“1830年的编年史”(Chronique de 1830),作者斯汤达尔(Stendhal),本名亨利·培尔(Henri Beyle)

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著“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管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故事的背景是法国东部一个村庄韦里埃(Verrières),有一个名叫于连·索海尔(Julien Sorel)的外省青年,父亲是一名木工,于连虽是贫穷出身,但英俊潇洒,有一双大眼睛,勤奋刻苦,记忆力惊人,学过木工、拉丁文、神学。他崇拜拿破仑,认为他是“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于是死抱着书本,并准备日后成为神父,并非他真的对宗教有兴趣,而是想利用宗教达到他攀登上层社会的目的。

他投入西朗神父(l'abbé Chélan)门下,靠著惊人的记忆力将整本拉丁文的圣经背了下来,轰动了全城。由于西朗神父的推荐,维立叶尔城的市长兼实业家雷纳先生(M. de Rênal)找了他去任家庭教师,雷纳先生家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园,于连不安于职守,趁机勾搭上市长的年轻夫人德·雷纳(Mme de Rénal),修道院长大的夫人对自己的丈夫感到厌恶,她把心思放在教养3个孩子上面,她认为男人“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以外,对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但是见到于连之后,她陷入了热恋,既兴奋又感到罪恶。同时夫人的女仆爱丽沙(Eliza)也爱上了于连,她请西郎神父转达她对于连的爱慕,但被拒绝。夏天时刻市长全家搬到凡尼镇乡下避暑,于连对市长夫人的感情更进一步,半夜时闯进了她的房间。女仆爱丽沙把夫人的事告诉了哇列诺先生,哇列诺先生写信告诉市长先生,雷纳先生知道这事后,但又莫可奈何。西朗神父劝他到贝尚松神学院进修。

院长彼拉神父(M. Pirard)是西郎神父的好友,对于连特别关照,让他当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后来彼拉神父在离职前又介绍于连在巴黎木尔侯爵(Marquess de la Mole)家里当私人秘书,这时他认识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Mathilde de la Mole),玛蒂尔德高傲而美丽,渴望追求浪漫的气息,她看不上一般的贵族公子,反而跟一身傲气的于连擦出爱的火花。她指示于连在月光下爬梯进入她的卧室,于连满脸疑惑的跟她见面,玛蒂尔德便跟他做爱,但玛蒂尔德很快就感到后悔,于是对他若即若离。于连听了朋友的建议,追求她的朋友元帅夫人,于连回到巴黎后开始写一封又一封的情书给元帅夫人,元帅夫人大受感动,给于连回信。终于,玛蒂尔德受不了打击,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玛蒂尔德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双方论及婚嫁,木尔侯爵虽感忿怒,但迫于无奈,给予于连大量的财产与贵族身份,他成为骠骑兵中尉。于连开始幻想自己在三十岁时当上司令。这时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写信给贵族**的家长,揭穿了他的丑行,让于连前功尽弃。于连一怒之下,在教堂开枪打伤了从中作梗的市长夫人,后来于连才知道市长夫人是被神父所逼,后悔莫及。法庭以预谋杀人的罪名判处于连死刑,于连拒绝上诉,拒绝做临终祷告,走上断头台,玛蒂尔德坐上马车将于连的头颅放在膝盖上,来到他生前选定的墓地,亲手将之埋葬。三天后,市长夫人因伤重去世。

4-《老残游记》,清末谴责小说,署名洪都百炼生作,清代刘鹗(1857—1909)著,20回,叙述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所为,文笔生动,大受好评。

《老残游记》里最擅长描写风景的功夫,受到胡适的赞赏,“《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镕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望这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1

《老残游记》中玉贤和刚弼两位清官,实际就是残忍与刚愎的代表。鲁迅在评论《老残游记》时写道:“摘发所谓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2。

美籍华人夏志清认为“从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才能来看”,“不是不会撰述面面俱圆的故事”,而是他“不满前人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又有野心包揽更高更繁杂的完整性,以与他个人对国计民生的看法互相呼应”;又说:“《老残游记》文如其题,是主人翁所视、所思、所言、所行的第三人称的游记”,“这游记对布局或多或少是漫不经心的,又钟意貌属枝节或有始无终的事情,使它大类于现代的抒情小说,而不似任何型态的传统中国小说。”,结论《老残游记》是“近乎革命式的成就”3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刘鹗的《老残游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为“清末之谴责小说”。

5-《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又译《孤星泪》,是法国作家雨果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描绘了十九世纪初20年间几个法国人物的生活,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Jean Valjean)试图赎罪的历程。小说同样试图检视他的赎罪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所造成的影响。这部宏大的小说,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巴黎的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检视了善、恶和法律的本质,同样还有爱情与亲情的种类和本质。雨果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的罪犯和警察Fran?ois Eugène Vidocq,他把这个真实人物的性格分成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悲惨的世界通过它不计其数的舞台和荧幕的改编作品被世人所了解。最著名的改编作品是同名音乐剧。

1801年,一个名叫冉阿让(Jean Valjean)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身份证(意指:带有前科、案底的假释证明)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又据说,雨果年轻时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两个士兵夹持着一个因偷面包而被判死刑的男子,当时有一位贵夫人坐着漆有家徽的马车经过,囚犯注目贵夫人,但贵夫人对囚犯却视而不见。他认为此事表明当时法国平民承认贵族,贵族却无视平民的存在,从此使他萌发写《悲惨世界》的念头。

《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与邪恶做不懈的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书中穿插当时法国革命动乱的背景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描写,以及当时法国社会的很多细节都有论及,比如俚语,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况,雨果在书中都分有独立章节描写。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设计巧妙,跌宕起伏。雨果力图表现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恶,应根据人道主义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处理,他借主人公之口说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他写道:“将来人们会把犯罪看作一种疾病,由一批特殊的医生来医治这种病。医院将取代监狱。

6-《基督山伯爵》(Le Comte de Monte-Cristo,又译《基度山恩仇记》)是法国大文豪大仲马的经典冒险小说,也被公认为大仲马最好的作品,在所有时期,它经常名列最佳小说榜。本书于1844年完成,全书分十八次出版。故事主要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时为1815年至1821年,当时正当拿破仑被放逐在海外圣赫勒拿岛之上。故事主题环绕着公义、复仇、怜悯和宽恕,以历险故事形式叙述。故事叙述一个遭受到陷害的囚犯越狱之后,在社会上获得名声与地位,成为“基督山伯爵”,从而开展他的复仇大计。

7-《堂吉诃德》(Don Quixote de la Mancha,或译《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故事背景是个早没有骑士的年代,主角堂吉诃德幻想自己是个骑士,因而作出种种匪夷所思的行径,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

这部书对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是一个反讽,从这部书出版后,骑士小说开始销声匿迹,退出文坛。堂吉诃德这个人物成为世界闻名的形象,经常用来比喻敢于冲击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人,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到底的人,或不自量力的人,脱离现实的人。

8-《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内容围绕在梁山泊称霸的强盗。又名《忠义水浒传》,初名《江湖豪客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作者历来有争议[1],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罗贯中做了一定的整理工作。书中强盗多是被官府逼至落草为寇,当中有不少本来是官员,但在中国大陆曾被归类为农民起义小说。

哦,多了一个!哈